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杨可副研究员讲座:问题意识与校改意识:编辑视角下的高质量论文写作

时间:2019-10-16作者:编辑:审核:阅读:1054

20191014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九十四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909成功举行。本次论坛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编辑杨可副研究员做题为“问题意识与校改意识:编辑视角下的高质量论文写作”的主题讲座。本次论坛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毅杰教授主持,公共管理学院众多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杨可副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社会学研究》杂志并欢迎大家投稿。接着介绍了《社会学研究》的编辑流程,讲述了一篇论文发表需要经过的流程。投稿之后,经过多次评审、修改与校对,才能发表出一篇成熟的论文。杨可副研究员提出校改是论文迈向高质量必须要做的一个工作,校改包括内容与形式上的校改。高质量论文的写作者需要具备问题意识与校改意识。

首先,杨可副研究员从编辑的角度,提出对高质量论文写作的标准。对此,引用边燕杰教授的选稿标准:“三好”——选题好、摘要好、研究创新好。选题好是指提出问题的新意;摘要需简明充实;创新最为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论文,论文的观点需新。杨可副研究员还认为一篇文章的贡献至少要五中取一:开发研究议题、提出理论逻辑、破解学术困惑、激励深入探索、促进科学实证。接着提出“文章有大小,质量有高低”。文章的大小是指读者范围大小、理论脉络,这需要与杂志的风格匹配,并补充了自己的观点“有筋骨,有血肉”,也即文章论述脉络清晰,材料论证充分,文风上既平实又充实。并提醒规范表达,在一些细节上(如文字、体例、图表)需要作者的注意。

接着,杨可副研究员提出区别两类论文的旨趣。一是“解释”:寻找一个具体事物或事件中因果联系;二是“解读/阐释”:理解和弄懂一些人类活动在一定文化条件下的内在含义或意义。不了解社会学的人或许对我们社会学的定见是第一种;而第二种是另一种社会学的旨趣。用一些穿透力的概念,把握一些社会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和社会的现象。同时向我们说明了经验类文章的思路,总结为实质问题,学理问题,别人的答案,你的答案,以及如何寻找答案,为我们写论文提供一种思路模式。

然后,杨可副研究员整理了从《社会学研究》创刊开始到现在引用率最高的20篇文章,并从中总结了一些给我们的启示。这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章提出了一些具有生发力的概念,抓住时代的特点。通过纵的比较,把握新的时代特点;通过横的比较,将一些通行的概念本土化(多见于社会心理学);还有直接在宏观上把握时代特点。杨可副研究员也总结了论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不够鲜明、透彻,概念模糊;二是不够集中,论述视角过多。通过举一些曾经投稿文章修改的例子,让我们感受到一篇文章从不成熟到成熟中校改的不易。杨可副研究员还提出了一些应注意的具体细节问题,如杂志校改中图表的彩色与黑白,英文与中文,引注的原本,文字的斟酌等。

最后,杨可副研究员表达了期待:欢迎年轻作者的加入,并希望编辑能够成为论文学者的助攻手,在整个环节下,一起努力,一起繁荣我们的学术家园!

    在本次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以热烈掌声感谢杨可副研究员为众师生带来的精彩讲座。(《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白静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