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2025-08-31

喜报|我院学子在“第五届大学生社会保障案例大赛”中获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引导社会保障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走进社会、关注民生保障问题,全面提升其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第五届大学生社会保障案例大赛于2025年8月23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大赛由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老年学学会联合主办,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承办。来自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福州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深圳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城市学院、河海大学等高校的20支队伍参加了现场决赛。 开幕式 大会参会人员合影大赛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高传胜教授主持。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闽钢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副院长张乾友教授先后致辞,强调社会保障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大学生社会保障案例大赛”是为学生提供展示社会保障现实问题、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实践平台,希望参赛队伍在比赛中积极讨论、深入思考,并在交流中结下友谊,共同成长。
2025-08-31

我院教师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

2025年7月13-14日,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在山东济南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山东财经大学主办,来自全国 80 多所高校的 150 余位专家学者共话社会保障教学改革与学科发展。我院社会保障系主任陈际华教授、张鑫教授和王锴讲师参加了会议。在“数智发展与人才培养”分论坛,张鑫教授以《学科竞赛赋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特色机制与教学改革路径》为题,分享了河海大学以赛促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实践经验;王锴老师在“人工智能与教学改革”分论坛,围绕《“劳动”与“社会保障”:双重知识体系的内在统一性与教学整合路径研究》演讲,强调劳动与社会保障知识体系存在紧密连结,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提供新思路。张鑫教授在分论坛发言王锴老师在分论坛发言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师张鑫、陈际华、王锴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每年举办的三个重点大会之一,专注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教改研讨,是社会保障教学领域最重要的会议。此次社会保障系教师参会,不仅展现了河海大学社会保障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学院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实践教学” 改革、加强与兄弟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搭建了
2025-07-16

第八届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社会学会于2025年7月5日至6日在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举办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主题的学术年会。经学术年会批准,由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和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承办,《环境社会学》编辑部、《学海》编辑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学习与探索》编辑部、《江淮论坛》编辑部以及《广东社会科学》编辑部协办的第八届“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河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师生出席了本次分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近150篇,经过严格遴选,最终有57篇优秀论文在论坛上宣读。本次分论坛按照主题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设一位主持人和两位评议人。研究议题广泛,涉及环境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环境社会工作与社区创新治理、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
2025-07-14

我院教师赴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四川分公司开展交流访问

为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与协同育人,7月4日下午,我院社会学学科荣誉主任施国庆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涛教授、社会学系主任顾金土教授及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欢副教授一行四人赴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四川分公司交流访问。公司总经理张琪主持了座谈会,双方围绕科技创新合作、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座谈会上,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的发展背景和业务重点。我院施国庆教授详细介绍了移民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培养目标与实践需求,期待借助行业资源,共同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陈涛教授简要介绍了公共管理学院和社会学学科发展现状,期待双方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张琪总经理在介绍公司业务重点及特色的基础上,分享了其在移民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并表达了对校企合作的高度认同。他表示,公司愿积极支持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此次访问为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双方将持续探索在学生实习实践、项目联合申报、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路径,共同推动高校教育教学与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