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速递

“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与就业情况调查”出炉

时间:2020-03-30作者:编辑:审核:阅读:2449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毕业生的学习与工作计划。疫情期间,毕业生处于怎样的学习状态?目前就业情况如何?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毕业生还希望得到什么帮助以实现顺利毕业和就业?

  为了解这些情况,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开展了“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与就业情况调查”。328日,该调查成果出炉。本次调查面向江苏省高校毕业生,采取网络调查法,自33日以来共回收问卷9535份,其中高职或专科毕业生1721份,本科毕业生6502份,硕士毕业生1312份。同时,调查组成员也访谈了若干毕业生。

  调查发现,在学习方面,毕业生对最后一学期有不同的学习期待,但受疫情影响,他们大多居家学习,效果一般,毕业论文/设计完成进度也不理想。毕业生对自己能否(按时)毕业充满了担忧,希望围绕知识学习、论文指导、送审以及答辩等环节提供毕业配套在线服务。

  调查显示,在毕业去向选择方面,找工作是当前各类高校毕业生的首选和实践,接着依次是国内升学和出国留学;疫情对正在找工作、国内升学复试和出国留学的毕业生都有一定负向影响;仍有73.94%的受访毕业生没有明确就业去向;毕业生希望国家继续落实稳就业的相关举措,完善相关就业途径的毕业生配套服务,克服疫情带来的就业风险和挑战。

 疫情影响毕业生学习方式和效果

  毕业生基本都上完了学校规定课程,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学习欲望较强烈,对最后一学期充满期待。调查显示,总体上,有53.08%的学生表示“学无止境,想好好把握”,18.51%的学生表示“不管怎样,最后一学期也要学点东西”。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只能居家学习,然而居家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总体上,仅有2136名毕业生觉得“很好或较好”,共占22.30%。相较于女性、农村户口和理工农医类学生,男性、城市户口和人文社科类学生觉得效果“很好与较好”的比例略高4.55%6.41%0.17%;而相较于高职毕业生,本科以上毕业生觉得效果“很好与较好”的比例略低8.24%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毕业生最核心的学业任务。针对个人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程度的自评结果显示,有68.65%的学生打了“5分及以下”,31.35%的学生打了“5分以上”(1代表还没开始,10代表已经完成),即大部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展不顺利。

  调查显示,有4599名学生表示疫情对自己的论文完成有消极影响,占48.23%,其中男性和本科以上学生表示“有消极影响”的比例更高,分别为52.44%54.13%,而城市户口和人文社科类学生表示“有消极影响”的比例较低,分别为46.90%44.55%。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身边没有参考资料(60.90%);与老师交流不畅(47.66%);缺乏安静的写作环境(47.25%);不能到学校做实验,论文缺乏数据支撑(34.61%);不能去外面调研,论文资料不足(32.09%);疫情信息影响写作心情(21.94%)等。

疫情导致普遍的毕业担忧和烦恼

  最后一学期既是毕业生查缺补漏的宝贵时机,也是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关键时期。然而,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不仅打乱了毕业生的学习与写作计划,也对其毕业安排和实践带来了较大挑战和难度,进而让他们普遍对自己能否(按时)毕业充满了担忧。

  调查显示,受访的所有学生(9535名)均担心毕业问题,其中49.75%的学生有“3项担忧”,27.56%的学生有“2项担忧”,22.68%的学生有“1项担忧”。担忧主要体现为:需要补考或重修的课程如何解决(10.23%)、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要求有没有达到(61.19%)、毕业论文/设计什么时候能送外审(16.97%)、因疫情影响无法参加答辩(17.01%)、能否按时毕业(58.13%)、会不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工作(56.52%)和其他(7.03%)。

  大多数高校及时采取了应对举措,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调查显示,有8466名学生表示学校采取了一定措施保障学生完成学业,占88.79%,包括学校督促老师提供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在线指导(81.74%)、指导老师和学生利用学校毕业信息化系统加强沟通(65.34%)、允许学生调整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与内容(23.56%)和其他(14.79%)。然而,这些措施的成效一般,有待改进和加强。调查显示,只有13.83%的学生表示“帮助很大”,39.22%的学生表示“帮助较大”,46.95%的学生表示“帮助一般或较小”。

  为了保障顺利完成学业,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哪些服务?调查显示,有8506名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便利服务,占89.21%。其中11.99%的毕业生想获得“重修或补考课程安排事宜”,50.46%的毕业生想获得“专业指导”,40.71%的毕业生想获得“论文送审服务”,44.83%的毕业生想获得“论文答辩服务”,21.19%的毕业生想获得“心理支持”和2.88%的毕业生想获得“其他服务”。可见,与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的服务是最主要的。

  调查组成员认为,疫情对毕业生学习带来的影响涉及众多方面,应在国家相关部门指导下,依靠学校、老师和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来克服。对学校来说,需要摸查毕业生的论文完成情况以及遇到的具体困难,提供针对性线上服务,并对受疫情影响而难以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适当延迟答辩与毕业时间。对老师来说,需要加强与学生沟通,对毕业生居家学习和论文完成情况远程监督,并提供及时指导。对毕业生来说,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和老师提供的便利条件,并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完成或适当调整论文/设计,达成毕业要求。

希望高校提供就业相关服务

  在就业选择多元化的今天,进入劳动力市场是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最主要选择。当问及他们毕业后的打算时,有6430名学生回答是“找工作”,占67.4%,远超过一半;2467名学生回答是“升学再造”(如读研究生)。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2020届高校毕业的就业情况不太理想,有2485名毕业生明确了就业去向,仅占26.06%。有7050名毕业生没有明确就业去向,占到了73.94%,远超过一半,其中,正在找工作者有3896名,正准备国内升学复试者1131名,正准备出国/出境留学者211名。

  调查显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疫情对正在找工作、准备国内复试以及出国/出境留学的毕业生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找工作”方面来看,疫情不仅改变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方式,也增加了他们找工作的难度。国家、高校和企业都为毕业生就业问题作出了重要努力。其中,针对国家出台的政策,毕业生认为有效的包括:支持毕业生多渠道就业(64.81%)、推进加强网上就业服务(56.13%)、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两年户口和档案托管(49.56%)、引导用人单位适当延长招聘时间(44.09%)、做好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10.29%)。

  尽管如此,但是毕业生就业依然存在诸多难题。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找工作”者(3896名毕业生)都认为在就业方面有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是:了解面试信息的途径少(62.99%)、招聘平台减少导致就业机会降低了(60.04%)、不适应线上面试的方式(48.33%)等。

  调查显示,希望作为直接培养主体的母校提供多元服务,包括:及时发布更多的招聘信息(76.36%)、与更多企业联合开展在线招聘(62.09%)、提供就业教育与经验分享(61.83%)、加强毕业生自主创业指导(15.73%)、提供就业心理辅导(10.06%)、重点帮扶如重点疫区毕业生等特殊群体毕业生(8.83%)、邀请招聘平台专家开展针对性讲座(5.78%)。

  继续深造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毕业去向选择。面对疫情,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和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2020年将适度扩大全国硕士研究生。高校本科毕业生对该举措也是看法不一:在被访的1131名准备研究生复试的本科毕业生中,有53.76%的人认为“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和56.23%的人认为“增加自己考研成功的可能性”,而有55.61%的人认为“今年复试竞争压力增大” 、36.43%的人认为“增加未来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准备复试的毕业生担忧率最高的为复试不确定性(如复试时间、方式和指标等)与居家准备没有效率。

  此次疫情的全球性暴发和扩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出国留学实践。调查显示,在被访的211名准备出国留学者中,33.6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此次疫情“会”影响自己的出国留学申请或行程,58.77%的受访者处于模棱两可状态,表示此次疫情对自己的出国留学申请或行程的影响“不好说”;仅有7.5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此次疫情“不会”影响自己的出国留学申请或行程。尽管充满担忧,但是70.14%的高校毕业生仍希望实现出国留学,也有29.86%的受访者开始动摇,并做了相应打算。

  调查组成员一致认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对不同就业选择和实践的高校毕业生都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降低疫情带给毕业生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毕业生共同解决。首先良好的经济态势是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前提,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其次,高校要完善就业相关服务,不仅要做好就业信息与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更应当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做好思想教育或引导工作;要调整复试相关方案,为准备复试的毕业生备考做好保障;也要及时关注准备出国的学生群体,做好流动记录与其他帮助。第三,疫情之下在线招聘或复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继续加强部门协作、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社会支持。最后,毕业生要进行自我心理建设,消除焦虑心理,同时关注就业信息,并保持与学校就业指导老师的联系,积极应对当前就业的不利局面,相信终究会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