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以河海大学社会学学科为主要依托,与校内管理学、法学及环境科学等学科协同,并与校外其他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致力于建设“环境—社会”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平台。

河海大学是国内率先开展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高校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者开始对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在学界产生了良好影响。2005年开始,我校的环境社会学研究走向制度化和体系化轨道,在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体系与学术梯队建设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河海大学是东亚环境社会学网的发起成员单位之一。2007年首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河海大学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发起成立了东亚环境社会学网。随后,东亚的环境社会学交流机制得以制度化,目前,已经成功召开了九届东亚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河海大学是环境社会学学术共同体交流的重要推动者。我校主办了第二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东亚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会议。作为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的永久发起单位,迄今为止,中心合作主办了第三到第九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发起并连续主办了五届“水与社会”论坛。此外,中心还联合主办或承办多届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

作为河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特色方向和优势研究领域,环境社会学在支撑社会学学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我校获得社会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我校获得社会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社会学学科被评定为河海大学校级重点之重学科。2009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校社会学学科排名第10位。2012年,我校获得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2013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校社会学学科排名第11位。2018年,我校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22年,我校社会学学科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A类)。在社会学学科取得的这些骄人成绩中,环境社会学始终是核心的支撑点。2024年,我校获批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博士点,环境社会工作是其中的四个支撑方向之一。

为推动环境社会学研究以及社会学学科建设,河海大学在20108月批准成立了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20189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被评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2023年,中心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级,在河海大学组织的基地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级。

目前,中心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课题二十多项,涉及水污染、面源污染、垃圾处理、气候变化、低碳社会、海洋环境、核风险、环境治理、河湖长制等多项主题。同时,中心为地方政府及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在华的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环境改善、生态修复、减碳节能、垃圾发电等项目提供社会学决策咨询。

中心在团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国际交流和决策咨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水污染、垃圾处理、环境-健康、面源污染、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治理等领域开展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中心骨干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行政管理》、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20多篇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中心出版“环境与社会”丛书,其中,《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学界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

中心在学术集刊建设方面取得重要突破。2022年,中心发起并联合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等创办《环境社会学》集刊,为环境社会学界搭建探索真知、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以期推进中国环境社会学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环境社会学》集刊办刊质量得到学界高度评价。创刊当年获评2022年“优秀新创集刊”,并连续入选CNI名录集刊。2024年,《环境社会学》被确定为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刊。集刊所刊发论文中的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以及《民族问题研究》等全文转载。

中心具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

中心主任:  陈阿江教授

中心副主任:陈涛教授(兼)

中心网站:https://rces.hhu.edu.cn/main.psp